退役军人优待证,这张小小的卡片,承载着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尊崇与褒奖,凝聚着他们曾在军营里挥洒的汗水与热血。它不仅是一份荣誉的象征,更附着着就医优先、交通便利等实实在在的优待政策,是社会对 “最可爱的人” 的回馈。然而,当优待证遇上急诊室里焦急排队的人群,当 “优先” 撞上 “生命面前人人平等” 的共识,一种更动人的选择应运而生 —— 手持优待证的退役军人主动 “让一步”,这份自觉与担当,比任何优先待遇都更能彰显军人的优良传统。
在医院的急诊大厅,永远上演着与时间赛跑的紧张剧情。无论是突发疾病的老人、意外受伤的孩子,还是突发急症的普通人,每个人的背后都牵着一个家庭的期盼与焦灼。这里的队伍,排的是生命通道,等的是生的希望。按照部分地区的优待政策,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可享受就医优先服务,这本是政策赋予的权益,也是社会对他们过往奉献的认可。但现实中,不少退役军人却做出了令人暖心的选择:面对急诊队伍里同样心急如焚的群众,他们默默收起优待证,跟着队伍缓缓前移,一句 “大家都不容易,我再等等”,简单却有力。
去年冬天,在河南某三甲医院的急诊室外,就发生过这样一幕。退役军人王建军突发心绞痛,本可凭优待证优先就诊,却看到队伍里有位家长抱着抽搐的孩子,哭着向护士求助。他当即退到队伍末尾,对护士说:“先给孩子看,我还能撑一会儿。” 后来医生说,再晚几分钟,孩子可能会因高热惊厥引发更严重的问题。而王建军自己,直到半小时后才看上病,虽因延误导致病情稍有加重,却毫无怨言:“我当过兵,扛得住。孩子的命更要紧,这时候哪能想着自己优先?” 这样的场景,并非个例。在全国各地的医院里,总有退役军人在关键时刻选择 “让一步”,用行动诠释着 “军人” 二字的重量。
#致敬永不褪色的名字#
这份 “让一步” 的自觉,源于军营里刻进骨子里的优良传统。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,“人民至上” 的理念就融入了每一位军人的血脉。抗洪救灾时,他们用身体筑起堤坝,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;抗震抢险时,他们优先转移受灾百姓,自己却坚守到最后一刻。退役后,军装虽脱,初心未改。在急诊室里主动让行,看似是放弃了个人权益,实则是军人 “为人民服务” 宗旨的延续。他们深知,优待证的 “优先”,本质是社会对军人的信任与尊重,若滥用这份优先,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形象,更是整个退役军人群体的声誉。遵守秩序、体谅他人,才是对 “军人作风” 最生动的传承。
然而,现实中也存在少数退役军人过度依赖优待证 “争优先” 的情况。有人在超市排队结账时强行插队,理由是 “我有优待证就得优先”;有人在景区检票时因排队时间长与工作人员争执,认为 “国家给的政策就得享受到底”。这些行为不仅引发了群众的不满,也让优待证的 “荣誉属性” 打了折扣。事实上,各省制定优待政策,初衷是让退役军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,而非赋予特殊 “特权”。优待证的价值,不在于 “优先” 的次数,而在于它所承载的精神意义 —— 提醒每一位退役军人,即使离开军营,也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,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、文明风尚的引领者。
退役军人手持优待证 “让一步”,让出的是便利,赢得的是尊重;放下的是 “优先”,扛起的是责任。这份选择,让优待证不再是冰冷的 “特权凭证”,而是有温度的 “文明名片”。当群众看到退役军人主动排队、体谅他人,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个体的善意,更是整个退役军人群体的担当。这种正向的互动,会让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崇从 “政策层面” 延伸到 “情感层面”,让 “尊崇军人” 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。
优待证的 “优先”,是国家与社会的心意;而主动 “让一步”,是退役军人对这份心意的回馈。在生命面前、在公共秩序面前,“让一步” 的选择,比任何优先待遇都更能彰显军人的本色。它提醒着每一位退役军人:军装虽脱,军魂永存;优待在身,责任在肩。当更多退役军人选择在关键时刻 “让一步”,这份自觉与担当,必将成为社会文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,让 “最可爱的人”,因这份从容与体谅,变得更加可爱。
亿腾证券-最新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排名第一-网上炒股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